在这个备考黄金期里,相信各位2016考研人都卯足劲打牢基础知识,在考研政治复习备考中,你们是否发现这样一门鸡肋学科了呢?没错,就是中国近代史纲要,虽然分值不高但是知识点却十分琐碎,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一些列事情考生都要了然于胸。
  ●一、二设问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真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近代史纲要部分的分析题一般设两问,每一问都有从材料中选取的部分,如2014年第一问:1980年,邓小平为什么强调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2013年第二问: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些从材料中选取的部分用引号表示,表明看起来与材料联系十分紧密,但是实际上解题的关键并不在材料的阅读中得到,而在于将两问引号部分的内容定位到史纲的知识点和知识线上。
  一般来说,第一问的引号部分多为考查史纲的性质、背景、条件、内容、结果、意义以及经验教训,我们统称为条目型知识。而第二问引号部分多为时间定为的线索。通过真题我们可以看出,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如何发挥作用;中国事业与孙中山事业的关系。
  ●概述还是精答
  对于题目中的设问,是概述还是精答,分值是一个很明显的标志。若为线索的考查,考生需要首先明确考查的是哪条线索,包括几个时间段,不需要精确描述各个时间段的是三要素,概述即可。
  ●考查重心藏在哪里
  经过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网的小编对近几年史纲部分真题的分析得出,2010至2012年考查重心为(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而2013至2014考查重心移到了1956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考查重心存在明显的后移现象,且多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宏观判断、评价以及定性。在2013年考查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两大历史任务,2014年考查了对毛泽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