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男,汉族,1956年生,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和硕士导师,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兼任2013-2017全国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教育技术及综合实践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亚太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规划组成员等职;主持各级各类项目三十余项,出版专著四十余部(套),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游戏研发与应用、汉字信息标识与处理、教育技术哲学等。但本阶段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主要在手写汉字信息化处理方向。目前,该方向在学术攻关、专利申请及应用研发方面均已有开拓性进展。在学术上,借鉴国际上CDL(Character Description Language)的思路,在理解与继承汉字书写文化的基础上,提出WDL(Writing  Description Language)的技术框架,实现了技术思想及应用价值上的成功突破。
基于WDL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课题组已经形成十余项发明专利方案;在汉字书写教学与评价、传统汉字书写过程复现、汉字字库自动化生成等方面,将得到一系列的应用产品。进一步看,本研究方向在支持数字时代中的汉字书写文明传承方面,显现出重要价值。
相关要求
新一届加盟的研究生同学,将工作在WDL项目上并进行新的攻关。希望这些同学有对该方向技术攻关与教育应用研究的兴趣与热情,能有较好的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比如学习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有一定的开发经验,进一步,对基于Java、Android或HTML5等有兴趣者为最佳。
 

曹梅 ,女,1977年8月生,江苏海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士、硕士学位,南京大学情报学博士学位。
学术成果:近5年(-2015),共发表期刊论文18篇,参著1部。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4篇,CSSCI论文14篇,一级权威期刊2篇,二级权威期刊论文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并结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并结项;主持完成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Intel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全国骨干教师。2012年8月-2013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图书与信息系和教育学院访学1年。
目前承担课题:
1、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校教育技术服务模式:美国经验与本土实践”;
2、南京师范大学教改重点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专业课教学创新探索”;
3、南京市电化教育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
4、南京市职业教育教研室“南京市职业教育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
5、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江宁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建设与测评方案”
6、江苏省Intel未来教育培训项目:核心课程V10;面向21世纪课堂的合作学习;面向21世纪课堂的学习评价;等
研究方向:用户信息行为;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
开设课程:
(本科)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技术、教育资源管理与评价、教育项目管理、现代教育技术
(硕士)认知工具设计
相关要求:
新一届加盟的研究生同学,将围绕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教育信息化信念、老年人网络信息行为等三个主题开展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希望这些同学对学与教的理论有较深入的了解,有一定的数字媒体开发(PPT、Flash、摄影摄像)的经验。

王 珺,女,汉族,1965年5月生,江苏南京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与网络教育应用研究,主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劳动技术教育乡土教材开发研究”、“日本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教育信息化相关项目。目前研究兴趣为网络教育应用研究,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育研究、社会性软件对学习组织与设计的影响、不同人群互联网使用行为研究等,开设“网络教育应用研究”、“现代学习理论”、“媒体文化研究”等研究生课程。

王蔚,女,1966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技术系机器学习与认知实验室主任。本科就读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获本科学位,研究生就读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1-2005.1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模式识别和机器智能(PAMI)实验室访学研究。2011.3-2012.3年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工委(CSIRO)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E-health研究所做合作研究。
出版专著《电子游戏与多元智能培养》、 《电子游戏的教育性分类和评价体系》 ,出版高校类教材《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论文奖、省优秀论文和省优秀多媒体课件奖等。主持全国教育科学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等项目4项,主持横向委托合作项目5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课题项目4项。在国内外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国家权威检索机构(EI/SCI/ISTP)检索40多篇次,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项。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多元智能的测评与培养等,目前研究在电子游戏教育性分类的基础上,开展运动类电子游戏和语言类电子游戏的应用开发。主要课题包括:
1、基于体感交互的儿童运动能力的计算机情景化测评构建。
2、基于语音交互的儿童语言能力计算机情景化测评研究。
3、基于脑机交互的脑功能发展评估研究。
4、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进行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和评估。
招收的研究生
招收的研究生除具备基本的文献阅读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写作能力外,最重要的要求是踏实勤奋、乐观向上、热爱我们的研究。我们还会进行以下训练:
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开发技术。将有一学期参与本科生《多媒体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实验指导工作。
2、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方法,将参与课程学习。
3、教育学和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李建生,女,副教授,教育技术学硕士导师,2014年担任美国ISU心理学系访问学者。担任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第一,第二届评委,担任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5)评委,擔任第六屆全球華人探究學習創新應用大會 (GCCIL 2015) 之程序委員會委员。近年来主持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项目“青少年新媒体使用偏好及影响实证研究”(13BRK026),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电子游戏环境下学习行为研究(DCA09031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社会学软件下远程教育实践活动研究(D/2009/01/092)”, 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Web2.0环境下参与式教学研究(09SJB880038)”,等。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媒体与青少年,远程学习,教育游戏,等。本阶段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主要
集中在:1。媒体与青少年研究。该研究与美国方面合作,通过不同文化背景,揭示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行为,认知等方面特征。2.游戏研究。该研究通过对游戏者行为的研究,试图发现一些规律,如注意力,冲动性等。
相关要求
新一届加盟的研究生同学,将工作在上述两个方面。希望这些同学有对该方向的相关研究点保持热情,能有实验室操作和数据处理经验的同学,以及英语好的同学为佳。谢绝不热爱学习的同学。
 

张舒予,女,回族,1955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视觉文化研究方向带头人。兼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副主任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数次赴英美等国及欧洲大陆访学,调研体验与比较借鉴各国文化资源建设与教育运用。主持多项国家与省级科研课题,出版《电视制作——技巧?艺术?训练》、《视觉文化概论》、《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等专著与教材,独立或与学生共同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2006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第十五届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14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方向:
长期耕耘于信息技术教育和视觉文化的综合研究。创立视觉文化研究所,创新开发的新课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分别于2007年至2009年相继评选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立项为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程,并于2014年上线教育部“爱课程”网站http://www.icourses.cn。在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共享到共生: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转型研究”。该课题是在视觉文化研究所十年来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建设及“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http://www.fromeyes.cn/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总结提炼出“从共享到共生”学习共同体新理念。同时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素养培养新途径:揭示“视觉文化”、“媒介文化”与“信息文化”的内在关联,探索将“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素养并有效加以培养。理论上提出VMIL(Visua-Media-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在实践中则融会贯通地开发学习资源和探索教学方法。针对国内外MOOCs发展对学习资源不断提升的需求,深度探索新媒介支持的学习资源开发的新方向。
相关要求:
新一届加盟的研究生同学,将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行新的深入与拓展,针对已经上线教育部“爱课程”网站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发展与学习需求,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学习资源开发的新思路新方法。希望这些同学有对图文并茂视觉表征与新媒体教育应用研究的兴趣与热情,能有较好的视觉想象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张一春,男,博士,教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处长兼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继续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组委会秘书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理事,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和“国培计划”专家库人选,是南师大教学名师。主持各级各类项目三十余项,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详见http://jxjy.njnu.edu.cn/zyc.aspx)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信息化领导与管理、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研究范围涉及信息化教学研究、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发展与教学促进、信息化领导力、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终身教育与开放教育、媒体技术与产品、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等等。目前主要关注微课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
相关要求
新一届加盟的研究生同学,将在微课、公开课、MOOC、移动APP等课程资源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数字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需要有一定的网络技术、视频摄制、手机开发基础的同学。
张义兵,男,汉族,1967年3月生,江苏连云港人。1998-2001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博士,2005-2006年德国海德堡大学、2010-201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某远程教育有限公司教育总监,现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研究兴趣涉及:教育技术与社会、学习科学与技术、面向企业的教育技术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等领域。先后主持“电脑游戏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运用知识建构理论进行学生减负的实证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课题,参与“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主持“苏宁电器集团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与E-learning开发”等企业合作课题多项,南京市中小学“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实验”等横向课题多项。
出版专著《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网络支持下的知识建构学习---白云园小学的实践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13);主编高中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校园E时代—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等教材3部。在《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等转载。
专著《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科研项目“电脑游戏与青少年发展”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相关要求:新一届加盟的研究生同学,将工作在以学习科学为基础的中小学、职业学校、企业等的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领域。希望这些同学有对走入一线的实践研究有兴趣与热情,能有较好的外语、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基础,若对智慧教室的软硬件设计、开发、应用有基础更佳。
 
通信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210097
电话:13913892786
E-mail:zhyb304@126.com。
 

张义兵,男,汉族,1967年3月生,江苏连云港人。1998-2001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博士,2005-2006年德国海德堡大学、2010-201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某远程教育有限公司教育总监,现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研究兴趣涉及:教育技术与社会、学习科学与技术、面向企业的教育技术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等领域。先后主持“电脑游戏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运用知识建构理论进行学生减负的实证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课题,参与“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主持“苏宁电器集团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与E-learning开发”等企业合作课题多项,南京市中小学“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实验”等横向课题多项。
出版专著《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网络支持下的知识建构学习---白云园小学的实践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13);主编高中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校园E时代—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等教材3部。在《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等转载。
专著《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科研项目“电脑游戏与青少年发展”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相关要求:新一届加盟的研究生同学,将工作在以学习科学为基础的中小学、职业学校、企业等的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领域。希望这些同学有对走入一线的实践研究有兴趣与热情,能有较好的外语、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基础,若对智慧教室的软硬件设计、开发、应用有基础更佳。
 
通信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210097
电话:13913892786
E-mail:zhyb304@126.com。

田俊华,男,汉族,1968年生,教育技术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教育技术系系主任。
研究方向为Web数据挖掘(主要利用语义Web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设计开发网络应用系统,在互联网上发现可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并对之进行获取、加工与处理;)和移动学习系统开发与应用(主要研究科学学习理论与方法,开发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环境,探索移动环境下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承担的研究生课程有《网络开发技术》、《现代教育技术》、《Web语义原理》等;在《课程.教材.教法》、《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教育硕士教材一部,参编多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
主持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一项及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一项;参与开发了某军区油料网络管理系统及基础教育搜索引擎(“211”建设项目)等多个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年来参与了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审题工作。
 
相关要求:
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对编写程序代码感兴趣,并期望在此方向发展;
了解Android应用程序,愿意深入学习Android App开发;
有一定的WEB技术基础,愿意深入钻研基于SSH2(Struts2/Spring/Hibernate)架构的网络应用程序开发。
 
通讯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学院
E-Mail:76920466@qq.com

冯奕競,男,汉族,1962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副教授,目前担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执行)工作。基于本人工作、个人兴趣和信息化教育远景,近年来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运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本人先后主持“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及实施” “江苏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技术架构及实现研究”等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编或参编《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技能训练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等著作。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权威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次、省一类优秀课程二次。
如果你在微视频创作、教师远程培训系统设计与研发、网络课程与移动学习研发领域有兴趣,就加入我们团队,我们可以提供良好的研发和实践平台,为实现你的梦想奠定厚实的基础,储备生动的经验。
 

钟柏昌,男,教育技术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一次,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评活动、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执行主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规划课题3项,主持厅级课题多项,主持机器人教育横向项目2项;在《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2篇,出版专著或主编教材10余册。与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有紧密联系,与多家机器人公司有重要合作,能够给研究生提供较好的研究与实践条件;指导的毕业研究生大部分获得优秀研究生荣誉,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或获得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
当前研究项目: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与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建设与标准研制。
硕士培养方向:机器人与创客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招生要求:欢迎有独立思想、思维活跃的学生报考;如下学生优先考虑:动手能力(编程或机器人硬件搭建)较强,或教育学理论基础较扎实,或写作能力较强。
联系邮箱:zhongbc@163.com
微博:http://t.qq.com/zhongbaichang  
 

徐朝军,男,副教授
研究方向:
大数据挖掘与应用、移动教育应用
希望你能:
真诚做人、认真做事
技术基础:
不讨厌编程
能熟练掌握:Java/C#编程语言更好
如果选择了我,请预习:
问题背后的问题;Make Friends with Time;搜索引擎技术基础,徐宝文;知识工程,史忠植;数据仓库;Hadoop权威指南;Data Science
近期项目:
1、高校教学、管理活动数据图景建构与优化
从高校网站开放数据采集入手,利用大数据技术建构高校教学、管理活动数据图景,并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出发,检查数据图景中的弱联通子图,从而提出优化建设方案;
2、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调查
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可视化等技术,调查分析全国各地信息化建设、使用现状,为后续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3、“作业鹰”游戏激励机制设计与实现
从游戏、激励要素出发,为“作业鹰”设计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为基于PC、移动终端的作业训练系统提供趣味、激励措施。
4、库圃种质资源活力监测系统设计开发
库圃种质资源库存数据采集、整理
种质资源活力模型优化
种子资源活力预警
5、Web教育资源切片方案研究
研究内容:Web资源全网采集,图片、视频、音频、Flash等基本媒体资源信息采集,移动应用App开发;并以“心学宝典”
6、“智慧微学”综合学习平台设计开发
综合校内外图书、微视频、网络课程等资源,进行移动化改造,为学生提供移动终端App;

庞明勇,男,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别于2002/2004年获江苏大学硕/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南京大学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曾赴香港城市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11年破格晋升教授,次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入选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多次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获得各种项目、奖励30余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等纵向项目20余项,完成横向项目10余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收录100余篇次,申报发明专利10余项。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数字几何处理(三维图形建模)。数字几何处理是计算机图形技术领域最活跃的研究分支之一,它包括:网格模型处理与点集模型处理。网格模型处理研究如何对三维网格模型进行简化、细分、分割、变形、参数化、编辑等。以模型简化为例,当一个复杂的飞机模型距离观察者较远时,其在计算机屏幕上所占的面积也较小,这时使用高度细节化的模型进行绘制和显示是十分不经济的,如果能由复杂模型产生不同层次的简化版本用于不同距离情况下的显示,就会加速绘制进程,这就需要用到模型的简化技术,即如何将一个复杂模型简化为一系列越来越简单的模型。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设计并实现对相关模型进行简化的算法。再如,若已有一张人脸图片和一张脸的网格模型,如何以极小的变形量将图片粘贴到模型上(一般情况下完全不变形是不可能的),是模型参数化的研究工作。借助三维扫描设备,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进行扫描采样处理,可以得到一组用来表示物体表面形状的、具有一定密度的空间点。这些空间点在三维空间形成雾状绘制效果,故称为点集或点云模型。对点云模型进行各种处理的技术称为点集模型处理技术。我们的研究目标包括点集曲面重建、点集曲面的特征提取与增强、点集优化、点集的无网格参数化、模型的数字水印等。例如,点集曲面重建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分析采样点的坐标信息,重新构造出被采样物体表面的数字化表示,其中包括如何以优化形式把采样点连接成三角网格等。特征提取是指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自动探测出点云模型上的尖角和棱边等。我们的图形建模工作与用3DMAX或Maya等软件工具进行的建模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研究工作需要设计和实现更一般的底层基础算法。
2015级硕士新生进校后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博物馆中瓷器、玉器等展品的数字化建模及真实感绘制问题,研究涉及:由一组从不同视角拍摄的展品图片出发,经过一系列自动化的数字几何处理过程,在计算机中重建出原实体展品的数字化模型,同时对模型进行纹理、材质等精细化真实感处理以及模型数据优化,使相关模型的数据组织适应网络传输、模型检索、数据共享、移动终端显示等多方面的需要。本研究方向招收有志于从事图形技术基础算法研究、或相关技术开发工作的新生。
相关要求:
1. 了解《线性代数》知识;2. 能够较熟练地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3. 具有英文文献阅读能力。
由于所有算法均需用程序来实现,要求新生必须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一定的代码天赋,能够较熟练地编写程序。由于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困难,因此积极进取、勤奋刻苦、踏踏实实、坚韧不拔变得非常重要。在读期间有“出去打打零工补贴生活”等想法的同学请绕行。
如有疑问,可发邮件至panion@netease.com或拨打电话135-8405,5550,全天候恭候咨询。

朱彩兰,女,汉族,1973年生,教育技术学博士,副教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评委、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大赛评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核心成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从思维品质到课程思想: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重新架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六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组织参与编写教材六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等,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在《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目前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研究,包括理论层面的建构及教学实践设计。本阶段研究生的工作是基于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电子教材开发。
相关要求
新一届加盟的研究生同学,工作重点将从电子教材开发逐步走向后续的教学实验研究。希望这些同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理论建设与教学实践有兴趣与热情,愿意持续关注,并开展实践研究。
沈书生,男,1968年9月生,江苏海安人,教育技术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校“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从事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研究,主持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和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各一项,参与厅局级以上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适应信息化教育》一本,译著《教学样式》一本,合作编著教材多本,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参与建设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两项。
教学实践过程中,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参编的教材(祝智庭教授主编)成为国家审订的全国教师培训的两套教材之一,并参与了国家级和十多个省的省级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被吸纳为教育部国际合作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区国家级研修班主讲教师。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不断加强与基础教育领域的联系,理解信息化教育的建设现状与发展需求,先后受聘南京江宁区教育局、南京市电化教育馆等单位,参与地区的信息化教育的整体建设规划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另一方面也注意从实践中发现需求并以此来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同事一道共同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与专业发展的方向。

柏宏权,男,1975年8月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技术专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组成员,Intel未来教育项目国家级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研室主任,教育技术系副系主任  
承担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教育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模型研究(主持)
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MIT OCW和国家精品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校网络课程建设对策及实施方案研究(主持)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移动技术支持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及效果研究
横向项目:水资源计算系统(江苏省水利厅)(主持)
主要成果:
在《电化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主编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所获奖项:
江苏省高校教师多媒体课件比赛一等奖:教育技术虚拟实验系统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学习需求为本,构建高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江苏省大学生多媒体软件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多项(指导教师)
全国大学生网络教学邀请赛一等奖(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教学系统及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联系地址:南京市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210097)
邮箱:baihongq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