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南师研究生微信
为你免费答疑

QQ咨询:
南京师范大学的总体师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像公丕祥、李浩等都是国内各自领域的顶尖学者,因而吸引了不少学子。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课程目标是理解课程设计、明确课程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组织课程实施、进行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尺。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意欲达到的状态。课程目标则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应学龄段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学生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也就是预先设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而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所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某个阶段的某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就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它是课程性质、课程价值及课程观念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有三个基本特性: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所应呈现的状态。二是可观测和评价,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具体状态应当是可以外部观察、直接把握或采用一定的手段能够评价的,因此,课程目标应是清晰明确的,不能含含糊糊,使人捉摸不定。三是反映基本要求,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课程目标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是对学生学习所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的设定,它应当是每个学生都应达到的;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标准只要求学生基本达到即可,并不要求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是优秀。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可在这一点上灵活掌握。
  课程目标与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它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所形成的在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则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应达到的预设状态。一般说来,课程目标概括性强、较为抽象、适应面较广,适用于整个课程建设和管理过程,而教学目标较为具体,适应面较小,仅限于微观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面广,如涉及到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养与培训机构、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课程研究与指导机构及中小学教材编制出版部门等,而教学目标一般仅涉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及教辅人员等;课程目标有较高的原则性和稳定性,而教学目标有较高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当然,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也有紧密的联系,课程目标指导着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

  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主要特点。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目标是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高中阶段的性质、任务及该门课程的特征出发,予以抽象、概括和结构化的产物。
  通用技术课程目标有以下主要特点:
  1.与九年义务教育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相衔接。
  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明确提出,“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而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在小学阶段,技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技术素养的启蒙;到了初中阶段,技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技术素养的形成,而高中阶段则为技术素养的提高。这样,小学、初中、高中的技术教育目标形成体系,相互衔接。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目标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提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目标的实现将使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在技术理解、技术实践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习经历和素质基础,使其高中进一步的技术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平台。
  2.形成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与时俱进的基本目标。
  在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技术教育有形形色色的目标取向,如有以服务工农业生产为主的目标取向,有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目标取向,有以解决教育中经济困难为起点的目标取向,有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的目标取向,有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方面出发的目标取向,等等。新课程中的通用技术则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根据当代中小学技术教育的发展走向,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的选择与确定,体现了以下几点:
  其一,摆脱了极端的功利性,回归到素质教育的基本平台;体现了课程目标从过于极端、过于单一的政治取向或经济取向走向了按教育规律办事和“以人为本”的素质取向。
  其二,实现了学科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揭示了通用技术课程学科目标的独特性,反映了课程设置的价值与使命,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揭示了其学科目标的一般性,反映了课程设置目标上的终极点。两者的结合使技术课程走出了狭窄的学科视野,体现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一般发展来思考学科问题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引导课程实践在实现学科课程独特价值的同时,也要对学生共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一般发展提高贡献率。
  其三,体现了技术课程目标的与时俱进和当代发展。历史上任何一个技术课程目标的出现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当今社会,技术一日千里、突飞猛进,已成为当代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客观存在,技术教育从而成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之一,成为现代教育“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技术教育应适应当代社会技术的新变化、新形势,适应当代社会对基础教育中技术教育的新要求、新呼唤,而提高学生技术素养这一目标则是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内在要求,对高中学生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3.建构由总目标、具体目标及需重点关注的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
  课标在提出技术课程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及设置目的,提出了通用技术部分的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应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明确通用技术总目标的基础上,课标还提出了课程着力追求的五个目标。
  (1)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
  这是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学习应当实现的基本能力。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看重技术的使用能力,对技术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熟练程度比较重视,但这仅仅是技术课程目标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由技术的使用能力拓展到理解能力、改进能力、决策能力及管理能力,这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
  (2)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某人“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意思是一些人头脑中有想法,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清楚。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如设计中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的交流,把设计思路用图形等技术特有的语言表现出来,形成设计的方案等就注重了这一能力的培养。
  (3)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
  在分科课程的框架下,尽管各学科的呈现是系统化的,但学科之间的鸿沟清晰可见,有时甚至是不可逾越的。如何将分科的知识综合、将信息意义的知识转变为应用、将无形的知识转变为有形的知识,等等,通用技术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知识的整合能力、应用能力及物化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中介,同时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化。
  (4)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创造想象是人类知识增长和财富积累的重要机制。创造性的想象不仅使人的智能得到锻炼和发展,而且能给人以良好的情感和身心的愉悦。创造性想象与批判性思维有着紧密联系。敢于和善于对人类已有成果进行反思、进行批判的人,才会有更丰富的创造性想象,才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创造性想象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围绕问题展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那么对问题的解决就等于插上了两个翅膀,就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到达能力发展的境界。这方面的能力不仅对技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一个人的能力塑造,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5)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技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性不是技术外在的特征,而是其内在的特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产生着不同的技术文化,不同世界观、不同价值观催生着不同的技术文化。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去解构技术中的文化特性,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在技术上的体现,能从一定的价值观出发去选择适合本民族或自己的技术文化,并尽可能将文化要素列入技术设计的考虑因素之中。
  之所以在课标中提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总目标之下着力实现的五个目标,主要因为,第一,这些能力容易被忽视,且在过去技术类课程实施中强调得不够,有时甚至没有强调;第二,这些能力是技术课程目标中较为具有独特性的目标;第三,这些能力对当今普通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尤为重要。当然,这些目标与各个具体目标并不矛盾,并在具体目标的简述中更加明确和细化。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呈现目标。
  以往的教学大纲中,关于目标的表述大多是围绕学科知识与技能展开,而且往往强调“技术点”。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与很多学科一样,采用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陈述的方式呈现通用技术的具体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或缺,是贯穿课程实施过程始终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
  (1)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虽然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但不是否认和忽视知识与技能,只不过知识与技能已不是课程学习的全部目标,而是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况且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是其他维度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课标中所提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主要是从技术性质、技术设计、技术语言、技术制作、技术试验等方面提出,这里既有最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也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相联系、着重体现应用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能绘制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的目标外,更多的目标是本次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而新设的。
  (2)过程与方法。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是一种课程经历,没有这种经历就绝不会有目标的实现,并且这种学习的经历本身就是目标的一部分。因此,经历一系列典型的学习过程,获取相应的方法就成为课程学习目标的重要方面。
  课标的通用技术部分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了六个具体目标。这六个目标的陈述,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这六个目标是从过程的内容和性质加以区分的,具有典型意义,它组成了学生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部分。与此同时,每个目标还针对过程的经历体会提出了明确的体验性目标。如“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的基础是“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复杂性和创造性”。将“过程”的“经历”与“方法”的“获得”及“过程”的“体验”紧密结合起来陈述目标,有助于教师把握和组织教学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标从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参与技术活动的应有品质、思维与个性特征,对技术、人文特性的体悟和相关的意识观念等方面提出了通用技术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六个具体目标。这些目标一方面体现了技术课程独有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技术课程对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对一般价值观的形成及学生情感方面的一般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标准所提及的这些意识的培养、意志的锤炼、品质的塑造、观点的形成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和核心作用。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不等同于“德育”。它一方面包括了许多德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包括了一些德育范畴以外的非智力因素。